辽大师生情
郭敬玉
时光荏苒,转眼间研究生毕业已近两年,无数的生活、学习的画面一幕幕掠过我的脑海,回忆的帷幕慢慢拉开。教过我课的老师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优点,他们伴随着我走过青春的时光。但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我的导师,王妍副教授。
王妍老师担任软件工程课程的讲师。她深眼窝,眼神干净,像一汪清水,闪着智慧的光芒;中等个子,略显消瘦,但总是沉稳的走进教室;乌黑的短发,配上金丝边眼镜,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王老师上课从不迟到早退,早在上课铃响之前,她就已经走上三尺讲台,备好讲义,准备上课了。王老师对大家要求严格,缺课旷课是绝不允许的。但她也不用点名这种“手段”强制学生,而是把课上得生动活泼。王老师讲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根据教材,再结合自己做过的项目举例,生动形象的给我们讲软件工程的要点,难点。王老师为我们讲课时常热情饱满,我常常看见她在讲台上大汗淋漓。虽然王老师对大家要求严格,但是她上课时语言幽默,让我们快乐的获取知识,听课十分轻松。她时常用一些生活和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把难懂的知识讲得浅显易懂,并对每个学生循循善诱,因此我们班每个同学的成绩都很好,还经常有外班的学生过来“蹭课”。
大家都说研究生讲师没有课就很少出现,但王妍老师不是这样,没有课的时候我总能在实验室看到老师和同学们讨论学术问题,指导同学们做研究。王老师对自己要求严格,工作学习之余发表了多篇论文。对学生更是言传身教,要求我们每天都要去实验室钻研课题,并撰写论文。除此之外,每周都要汇报自己的论文进展。王老师会根据不同人的研究方向给与不同的指导,指出不足,完善论文的论点,即使感冒发烧也带病坚持工作。每当我坚持不下去想要放弃的时候,想起老师亲切的目光,想起老师因病而略显疲惫的面容,不禁惭愧起来,于是有了勇气,有了动力继续下去。王老师总是教育我们说:“你们还年轻,有缺点自己没察觉,但是作为老师有义务适当地提醒你们,学习马虎不得,学术马虎不得!”王老师就是用这样的工匠精神感染着我们,鼓励着我们。
王老师不仅在学习上帮助我们,在生活上更是如此。让我记得最深的一件事,是研二寒假她帮我们联系实习单位的事。本来导师是不负责研究生实习工作的事的,但是她知道同学们都很想在正式选择工作之前接触一下本专业的工作,从而在毕业时可以更好的选择去向。正好临近寒假时有一个我们专业的学长联系了王老师,说了下他现在的工作情况及他们公司招聘实习生的情况,听后她感觉不错,就在我们没有课时来给我们说了下情况,并强调同学们考虑好后一定要和家长商量好,并且确定好时间带同学们去实地参考一下工作的地方。去考察的那天,寒风瑟瑟,但王老师却在校门口一直等着直到最后一位同学到齐。考察期间,她陪着我们参观企业,帮助我们问了很多工作方面的问题,大到技术领域,小到薪资待遇,直到我们熟悉工作环境,了解工作内容。从筹备实习开始,王老师不辞辛苦,一直和公司主管保持着联系。同学们都很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大家实习工作时都卯足了劲,接触并且学习了到很多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
王老师是一个不同于其他大学老师的人。她和蔼可亲,脸上总是挂着笑脸,说起话来和风细雨,但却充满了道理,让我们无法驳逆。这三年研究生生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那双深邃的目光。她戴着一副眼镜,从眼镜后透出的目光总是那么炯炯有神。王老师的目光是多变的,当我们犯错时,她的目光是严肃的;当我们碰到困难时,她的目光充满鼓励;当我们取得进步时,她的目光又是欣慰的。正是这多变的目光,引导着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提醒着我们,呵护着我们。我为有这样一位认真负责的老师而自豪。
王老师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师,像辽大校园里所有的老师一样,作为长辈,他关心我们的学习生活;作为老师,他帮我们解答疑问;作为朋友,他和我们谈心谈理想。也许我们一生要经历很多的坎坷,踏上过无数道台阶,最终步入了理想的天堂。可否记得,每一道坎坷,每一个台阶,都有我们的老师在背后默默的付出,他们用他们自己的肩膀托我们到高处领受人世的风景。是他们,用行动展示了他们的与众不同,用行动尽到了他们的职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应该是对他们最好的评价,也是他们受之无愧的评价。
在时光的流淌中,我不断回忆着这个承载我的梦想的校园和校园里度过的美好生活。在这里,我追求着我生命中动人的章节,谱写出自己走向成熟的小调。而在蓦然回首中,我惊奇的发现,辽大已经成了我生命中另一个重要的地方,这里的许多人,发生的许多事,都成了我生活中最美好的回忆。 所以,在我的情感里,除了常人所共同拥有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之外,我还拥有浓浓的“师生之情”。这是我终生引以为傲、无上荣光的重要动力源泉之一。
作者简介:郭敬玉,信息学院2016届软件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生。